齐鲁资讯网

围剿“炒房客”!金融机构资金端管控全面升级

2021-10-12 14:36:00

  经过4个月的调查,“深房理”案件经初步调查结果公布。其背后不仅涉及问题贷款金额合计10.64亿元,更包含3.8亿元的经营贷。

  同时,“深房理”案件推动了深圳地区对流入房地产资金的深度排查,另有21.55亿元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也于近期被查出。

  由“深房理”掀起的蝴蝶效应并没有结束,各地对经营贷、消费贷资金用途管控持续趋严。商业银行一方面加大营销力度积极拓展消费贷、经营贷业务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扩大贷后资金用途审查的范围和穿透深度,加速大数据风控模型完善,提升贷后资金流向的风险管控能力。

  与此同时,监管力度持续增强,银行贷后资金用途违规的处罚不断,近来全国多地银保监局开出关于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的处罚大单。各家银行也纷纷收紧房贷,不仅额度收紧放款周期延长,对首付款审查的力度也在持续增强。

  铲除“深房理”毒瘤

  牵出违规流入楼市经营贷逾21亿元

  “深房理”事件被曝光后,近几个月来,深圳地区的金融机构对违规进入楼市的资金业务展开了“地毯式”排查。

  某国有银行深圳分行管理人员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我行对经营贷款进行了仔细的排查,对于资金流向存疑的借款人,我们也逐笔进行了了解。”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也有小微企业主的经营贷在近几个月内被冻结,并被银行的风控人员向其了解资金流向。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深圳一支行业务经理柳阳(化名)表示,“深房理”事件出来后,各家银行都在尽可能地对存量业务进行风险排查,除“深房理”涉及的楼盘业务外,重点还包括一些中介机构推荐的经营贷业务,根据监管要求,该分行第一时间对涉及的几个楼盘业务进行了清理摸查。

  “对于近期有购房记录的客户,银行会格外关注。”上述国有银行深圳分行管理人员如是说。

  经过严密的排查,近日,“深圳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通报“深房理”案件调查处理工作最新进展。

  根据通报,深圳银保监局组织银行开展全面排查和监管核查,已查明“深房理”相关人员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提供虚假资料套取贷款,以多次转账、化整为零、提现等方式规避资金流向监控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共涉及住房按揭贷款、经营贷和消费贷等不同类别,问题贷款金额合计10.64亿元,其中,涉及经营贷3.8亿元。

  对于已查实的问题贷款,深圳银保监局已责成相关银行提前收回。对于涉嫌违规的银行和责任人员,已依法启动行政处罚程序。监管方面表示,将通过定期滚动排查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压实银行涉房贷款实质审查责任,严防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被网民称之为炒房“重灾区”的深圳,便宣布严查经营贷违规进入楼市,开始进入全面“绞杀”时期。

  某国有银行深圳一支行业务负责人王凯(化名)向记者透露,从今年初开始,监管就要求银行进行自查,主要是针对经营贷资金流入房市的问题;但各家银行自查效果普遍并不理想,一方面是主客观因素影响,自查力度和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很多经营贷资金挪用的问题也存在银行业务人员的参与或“默许”操作。

  今年3月,深圳银保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部署深圳中资商业银行对15.4万笔、1771.73亿元经营贷业务进行全面排查,选取6家银行集中开展现场检查,检查覆盖率近50%。针对发现的问题,责令银行立查立改,提前收回21笔、5180万元涉嫌违规贷款,叫停风险隐患较大的业务,处罚违规机构4家,处罚问责违规责任人14人次,处罚金额合计575万元。

  经过“深房理”事件的严查后,8月7日,“深圳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针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问题,深圳金融监管部门迅速反应,在全国率先开展专项整治,经过多轮滚动排查和监管核查,截至目前共发现21.55亿元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经营贷资金被套出来买房,这种操作一般很难核查,主要是大部分申贷资料都是经过中介包装处理过的,包括运营执照、经营流水、资金使用凭证等都相对比较齐全,甚至很多业务操作中,银行的经办业务人员为了完成业绩考核,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柳阳如是指出。

  “‘深房理’事件涉及到的资金去向确实难查。”某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人士亦坦言,“有的资金甚至转了10圈以上,且每次金额不等,有大有小,给排查增大了难度。”

  全国范围清查违规资金入楼市

  银行经营贷“贷后”审查持续收紧

  谈及“深房理”事件对后续贷款审批的影响,上海申浩律师事务合伙人白树海告诉记者,该事件提升了银行在贷前调查的义务,在银行内部也增大了相关责任人员贷前审批的责任。“贷款审批工作繁琐复杂,除了对客户做全面的尽职调查、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外,还需要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对贷款业务进行风险审核。”

  白树海指出,“深房理”事件后,对银行贷款审批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保证贷前审查的准确性,银行很有可能会设置更多的审查环节,一方面落实相关业务人员的责任,另一方面可能会要求客户提供更全面、更细化的材料,审批周期会延长。

  柳阳坦言,“深房理”事件后,监管对银行该领域业务的监管力度大大提升。“近来,中介机构推荐的经营贷申请,银行都已经很少做了。”

  某贷款中介人员告诉记者,从前向银行申请经营贷时,注册一个新公司、入股成为公司新股东都是可以的,但现在对成为公司法人或入股公司的时间、购房的时间都是有要求的,至少要满足半年以上,新拿到房本的客户也不好申请贷款。

  广东某贷款服务中介机构业务人士向记者透露,四五月份以来,银行对新增经营贷的申贷审查非常严。“以往以经营贷名义办理贷款后用以买房的情况很多,贷款中介一般会根据银行的申贷需求为客户准备要提交的申贷资料,银行是很难发现的。但近来银行在原有审批审核基础上,加强了大数据交叉比对筛查力度,这种运作的难度和成本都大幅上升,现在也很少做经营贷了。”

  上述贷款服务中介业务人士透露,以前客户申请经营贷用于买房或投资,只需要向服务机构缴纳1~2个百分点的手续费即可,但是现在做不了了,主要是银行审查及后期追查越来越严,一旦出现资金挪用的情况其他业务也会受到影响,违约成本太高。“所以现在我们做的面向优质客户群的信用消费贷更多,也是目前各银行大力促销的主力业务。”

  上述贷款服务中介业务人士进一步表示,此前各银行消费贷、经营贷利率纷纷上调,尤其经营贷资金用途严格审查,且放款额度及周期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不过7月份以来,尤其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降准后,各家银行经营贷利率也出现明显回调,但对资金用途审查上依然延续强监管趋势。同时,白树海认为,中国银保监会可能会出台更细化的规范性文件,督促银行落实贷款审批的责任。

  目前,从监管层对于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处罚力度,可以看出监管的态度。近几个月,广东银保监局也加强了对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市的监管惩处力度。仅7月,广东银保监局连开十余份罚单,多家银行分支行因个人经营贷、代销费被挪用入房地产市场问题被处罚。

  广东银保监局方面透露,上半年全面排查房地产领域金融风险,联合下发专项治理通知,运用EAST大数据筛查,部署全辖两轮银行自查和现场核查,严防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数据显示,6月末,广东辖区房地产贷款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较去年同期降低1.46个百分点。

  监管层对经营贷严查的态势已经蔓延至全国。据记者不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已披露了近160张“涉房贷款”罚单。被罚主体涉及70余家银行。

  在“房住不炒”基调下,监管层及银行机构对于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的监管举措不断升级。

  今年3月,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经营用途贷款“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等要求,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随后各地为防范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也组织开展了自查工作。

  4月以来,银行机构陆续发布对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警示公告。

  6月,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刘忠瑞提示道,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是近期银保监会排查的要点之一。刘忠瑞称,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会同住建部、央行,密切关注政策执行的效果和排查结果,对自查不力被监管查实、故意隐瞒问题的或发现问题未及时处理问责的银行和中介机构,依法依规从严采取监管措施;对确认挪用经营贷的借款人不仅要压缩授信额度收回贷款,同时要报送征信系统记录。

  8月5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召开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也同时强调,将保持对经营贷、消费贷等监督核查力度。

  “针对经营贷挪用的情况,主要体现在部分楼市过热、资金渠道多元的主体市场。一系列监管政策落实后,在一些限购政策严格、房价控制稳定的地区,经营贷申请的主体缺乏挪用的动机,市场上的过桥资金渠道也比较少。”某国有银行地方分行管理层如是说。

  对于经营贷的严查,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用款需求?某城商行个贷部人士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态势下,银行机构还是会在满足监管“两增一控一降”的前提下,着重对小微企业的扶持,着重拓展线上化、场景化获客。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娱乐网 https://www.aqdsb.cn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齐鲁资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