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8 11:29:02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当打开手机想查个单词或是找个资料的时候,这个刷手机的手就像是上了发条一样,怎么都停不下来,甚至忘了刚才要用手机干啥了
当你想开始工作的时候,却总被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打乱节奏。
于是,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悲催的现实:自己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打扰。
而专注能力,是我们能否做好工作的要素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全神贯注做一件事,以至于达到物我两忘的程度,不知不觉,时间就已经过去很久了。
在这种状态下工作,我们的做事效率贼高。
我之前在为重大考试做准备的时候,就深刻体会到专注所带来的好处了。
当我刚开始拿起书准备学习的时候,脑子里会涌出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诸如今天中午吃什么,一会儿要去取个快递等等。可能待个半天都做不了俩题。
但是一旦我真学进去了,就会自动屏蔽周围的干扰,专心于手头上的事。
这种状态被麻省理工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CalNewport),称为深度工作,并写成了同名书。
「深度工作」的具体含义是:
你在不受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有关职业的活动,使你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也就是说,深度工作能最大化发挥你的能力。
今天给大家分享《深度工作》这本书,来聊聊「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和它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01
「深度工作」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让我们更容易提升做事效率,更容易取得成功。
我们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周围总有一些优秀的人做起事情是又快又好,一骑绝尘,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拍马难及,只能跟在屁股后面吃土
原来我特别纳闷,为什么人家做事效率那么高,一天做的事相当于我的好几天?!
后来通过总结,我发现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智力水平和我们也差不了太多(刨除极少数天赋异禀的“神人”),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起事情来,保持绝对的专注。
举个例子:
《深度工作》的作者在书中讲到,剧作家、导演伍迪·艾伦(WoodyAllen)在1969~2013年这44年的时间里,编写并导演了44部电影,获得23项奥斯卡奖提名。
这工作能力可谓惊人!
但他是怎么做到如此高产的呢?
原来在这段时期,艾伦一直没有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干扰,所有写作都在手动打字机上完成的。
艾伦就是靠着深度工作保持着如此高质量的工作产出。
第二个好处是,让我们更容易获得幸福。
大多数人认为,不用工作,每天什么都不用干是幸福的。
但其实《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却通过实验证明:工作其实比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
契克森米哈赖指出: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心流”。
在心流状态下,我们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限,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上,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很幸福。
而深度工作可以让我们获得心流体验。
但是深度工作对大多人来说是很难的,更常见的工作状态是与深度工作相对的「浮浅工作」: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浮浅工作」的情况很常见。
比如,学习的时候开着电视写作业,写一会儿作业,瞟一眼电视。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作业没写好,电视也没看好,状态很差。
02
为什么我们容易被不相关的事情干扰呢?
因为这符合最小阻力原则。
最小阻力原则是说:
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当我们决定好好做一件事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自己的脑子总是不听使唤,里面塞了很多无关的想法,接着会不自觉地打开微信、淘宝等各APP刷起来,然后就停不下来了......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总是倾向于去做更容易做的事。
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各种APP之间随意切换,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通常一天下来,有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对我们一点儿用都没有的事上。
就算能够及时发现自己脱离了工作或是学习目标,但是这种多任务切换会带来注意力损耗。
2009年,明尼苏达大学商学教授索菲·勒鲁瓦(SophieLeroy)发表了一篇论文——《为什么完成工作那么难?》(WhyIsItSoHardtoDoMyWork?),并提出一个叫“注意力残留”(AttentionResidue)的效应。
意思是说:
“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
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你对任务A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但即使你在转移工作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A,你的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的时间。“
简单来说,就是一心二用会让我们的注意力混乱,表现变差。
03
用意志力来达成「深度工作」可靠吗?
为了避免「注意力残留效应」对我们的影响,顺利进入深度工作,我们就需要避免在多任务之前频繁切换。可这很难做到。
我曾经试图用意志力来排除干扰,但效果却不咋样。
就像你无数次在放假前给自己安排一堆计划,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于是,我们就会在心里怪自己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
但《自控力》一书中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意志力不是无限资源,而是像肌肉一样,会疲劳。
而且,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难的决定都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
比如,下地走走比躺在床上要难一点儿,那么下地走走就会比躺在床上要消耗更多的意志力。
当你不断在一件难的事和一件容易的事之间做选择,就会不断消耗你的意志力。直到把意志力耗尽,你也就屈从于各种诱惑了。可我们一天之中有数不清的选择要我们去做......
所以,想完全依赖于意志力来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很难。
更好的办法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原则。
04
两个好用的工作原则
每个人的工作原则或者说工作习惯都不一样,但有两个原则值得一试。
双峰原则:
把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比较适合我们上班族。
比如,每天规定好固定的时间段,不玩手机,不刷社交网络,完全不受任何干扰,进行深度工作。
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处理杂事或娱乐。
上班的时候,我们努努力能做到,但最好在放假的时候也这样安排。
因为工作的时候,有职责的约束比较好实现,而放假的时候无拘无束,很容易就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了。
节奏原则:
培养简单的常规习惯,掌控自己的工作节奏。
比如,规定自己每天在开始工作前,先花5分钟时间,列出今天的任务清单。
列任务的清单的做法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却能给我们的大脑省出不少力气来。
还记得我们刚才说的最小原则理论吗?
既然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做更容易的事,那么把日程清单安排好,就可以帮大脑“偷懒”,让我们更容易集中脑力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除了分割时间和养成帮大脑“省事儿”的习惯,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高效做事的方法。
05
高效做事的四个方法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帮我们提供了四个好用的方法。
方法一:把关注点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什么事都想做,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也做不好。
我们必须集中自己的“优势力量”去攻克极少数最最重要的目标。
方法二:关注引领性指标
理解引领性指标之前,要先理解与它对应的滞后性指标。
什么是滞后性指标?
举个例子:
你很喜欢阅读,为此信心满满地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计划:一年读60本书。
至于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要等到一年后才分晓。
这个“一年读60本书”就是滞后性指标,因为反馈相对于目标是滞后的。
而且,因为目标具有滞后性,所以会增加“欺骗性”。
比如抽烟的人不是不知道抽烟的危害,但为什么就是不改呢?
很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抽烟带来的危害是滞后性指标。
当坏的事情要很久以后才能看到时,我们就倾向于当它不存在。
如果你说你不抽烟,体会不深。那你总有拖着一件事不愿意做,直到临近关头才手忙脚乱去做的情况吧?
拖延的一个因素就是我们被滞后性指标所迷惑,自以为“时间还来得及”。
因为滞后性指标会让我们更容易忽视“现在就去做”的重要性,所以,会阻碍我们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去。
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没?
那就是关注引领性指标。
比如,换个方法,你原来“一年读60本书”的目标不变。
但是,这次你根据全年的目标,拆分出每天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清楚、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完成情况。
这个“每天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就是引领性指标。
当你有了引领性指标的及时反馈,就能对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就能从容不迫地按照既定的步子把全身心投入到深度工作的状态中。
方法三: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关注引领性指标可以让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计划的完成进度,但这还不够。
我们的大脑极其喜欢偷懒,能不出力就不出力,还特别着急想要反馈,并忽视完不成目标的危害。
为了对付大脑的这个Bug,我们需要在显眼的位置不断提醒自己事情的进展如何。
比如,你可以列出自己的计划,并在完成单个目标时,划一个钩。
类似这样:
任务一:读某某书
完成进度:20%(共计100页,已看完20页)
任务二:每日跑步30分钟
完成进度:100%()
任务三:每周看2部高分电影
完成进度:50%
当眼前的任务像是玩游戏一样挂上进度条的时候,会更容易去执行。
方法四:定期问责
但是有了进度的提示,还差了一点儿。
当“选手”和“裁判员”都是我们自己的时候,就容易发生“作弊”的情况,我们应该还要建立监督的机制。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有人管着的时候,总是轻易就能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例如,上学的时候,老师看着我们上自习,那别提多专心了。
但是一回到家,没老师管了,再加上老爸老妈也不管你,做起作业来总是坐不住。
所以,为了能让我们免受打扰,可以请求外部监督。
比如,你需要写论文,但是总不愿意动笔,就可以找别人来监督你写。
规定每天必须写够多少字并发给对方检查,如果字数不够,或是质量敷衍,就给对方发一个让你觉得“肉疼”的红包,以此来监督你的偷懒行为。
方法并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可以多做尝试,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监督策略。
最后,怕你们忘了,做个总结吧。
频繁切换多个任务会让我们受到注意力残留的影响,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
「深度工作」能让我们把脑力开发到极致,因而能提升我们的做事效率。
心流体验会让我们感受到幸福,而「深度工作」能帮我们进入心流。
我们的大脑受到最小阻力原则的影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利用两个工作原则,即:双峰原则、节奏原则。
有四个提升做事效率的办法:把关注点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关注引领性指标、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定期问责。
「趁早」创建正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