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7 10:07:03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黑龙江省体工队门口锣鼓喧天,人们热情欢迎在国际比赛上摘金凯旋的速度滑冰运动员们。
一名孕妇推着自行车穿过人群,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她是短道速滑教练吴庆红。
相比中国的“大道”选手在上世纪60年代便收获了世锦赛金牌,彼时的中国短道只是个“小学生”……电视剧《超越》的故事,就是从这群连“队”都没有的“小学生”开始。
从黑龙江到青岛,从地方队到国家队、从“野冰场”到奥运赛场,跨越世纪的两代运动员、三代短道速滑人,用他们各自的五年、十年、乃至数十年,只为了国际赛场上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
看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听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歌声,骄傲与自豪油然而生。
然而,正如剧中一位国家队教练所说,“这份骄傲与自豪,绝不只属于一个人”,它属于所有为“冬奥梦”努力过的人,哪怕平凡得只是个餐馆老板娘。
王妈和教练郑凯新之间,总是重复着一组对话。
“王妈,这个月的伙食费……”“行了,行了,你快忙去吧。”
青岛短道速滑队是一支成立不久的队伍,没有专业冰场,没有能出成绩的队员,教练兼着队医,就连吃饭,都是在附近的小餐馆。
王妈就是这小餐馆的老板娘,她每天精心给队员们准备着早点、午餐,就算钱没给够,但伙食一定是保质保量的。
得知郑凯新要凑钱给队员们买冰刀,王妈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她笑着说:“给孩子们用,我高兴。”
原来王妈和爱人曾经也是在冰场上相遇的,看着孩子们的努力,王妈就像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一个和孩子们共通的梦。
如果说王妈是平凡人为“冬奥”贡献的一个缩影,那么江宏,就代表着那些遗憾离场的运动员们。
在陈敬业、郑凯新和江宏的三人组里,江宏是最不起眼的那个。
一次选拔赛中,陈敬业因为冰刀被别人动了手脚而受伤,从那以后,江宏就把冰刀当成了“生命”。
睡觉的时候,江宏死死地抱住三个人的冰刀,生怕出现一点意外。江宏对冰刀的重视,恰好反映出他对滑冰的热爱。
可惜,不是每个“热爱”的运动员都能走到最后。由于伤病离开冰场的运动员不只江宏一人,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亲眼看见队友能代替自己完成那个“梦”。
10000年前的《新疆阿勒泰洞穴岩画》,600年前的《明宣宗行乐图》,200年前的《冰嬉图》,25年前吴庆红为了难得的天赋型选手登门求才,2014年陈冕上冰……
万年来,中国冰雪运动不仅走进了山海关,还走进了夏天,在推进了20多年的“北冰南展”与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时代背景下,在越来越多中国孩子心里播下晶莹的梦想种子。
《超越》每集的结尾,许多短道速滑人谈起了自己的心声,虽然竞技观念不断更迭,但经历一番寒彻骨的拼搏精神从未改变。
2022冬奥会即将到来,这将是短道速滑人又一次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也将是中国冰雪运动再一次的魅力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