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6 01:43:47
如何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加强投资者保护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认为,去年以来,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持续推进,证券期货领域投保组织体系不断完善,“行民刑”(行政处罚、民事追偿和刑事惩戒)立体追责体系初步形成,投资者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护。今年,投保工作的首要发力点需聚焦于信披工作,持续优化信息披露监管规则体系。同时,也要进一步畅通投资者民事救济和纠纷解决渠道。
投保工作亮点纷呈
立体追责体系初步形成
“注册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维护好投资者利益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关键一环。”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注册制改革对投资者的影响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注册制改革会使投资者面临多样性的投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投资者结构的优化,加深投资者对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入理解。
朱建弟表示,投资者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各方主体的齐心协力,更需要配套的制度、有效的监管、严厉的处罚,针对不同风险事项,精准施策,切实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努力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最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在法治层面,新证券法于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新设了“投资者保护”专章,实现了我国投资者保护证券立法集中规定从无到有的进步,是重大的制度创新。
投资者保护专章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重视投资者合法权益、优化投资者救济途径,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保护。
随着新证券法实施,监管部门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适应注册制改革背景下的投资者保护基础制度体系,推动出台《刑法修正案(十一)》和《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等,进一步加速资本市场法治建设。
2021年3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大幅提高了欺诈发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和操纵市场等证券期货犯罪的刑事惩戒力度,进一步提高证券违法犯罪成本,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2021年7月6日公布的《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强调,加大重大违法案件查处惩治力度,强化投资者保护预期。
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也于去年正式落地。
2021年11月12日,广州中院一审判决,康美药业及相关责任人赔偿5.2万名投资者24.59亿元,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成功落地实施。行政处罚、民事追偿和刑事惩戒的立体追责体系初步形成。
证券期货领域投保组织体系逐渐完善。由监管部门、投保机构、交易场所、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市场主体切实履责的投保工作机制基本形成,“12386”热线、中国投资者网等高标准投资者服务平台建成运行。
健全投保制度和监管体系
加强信息披露是发力点
当前,我国证券投资者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尤其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背景下,今年投资者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证监会表示,2022年投保工作要围绕“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健全投资者保护的制度机制、监管体系,以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不断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在逐步推行注册制政策的大环境下,资本市场仍然需要保持‘强监管’,这是确保审计行业拥有良好执业环境的重要前提,是维护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的制度保障,也是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一贯做法。”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张国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对于今年投保工作的发力点,信息披露成为提及最多的字眼。
朱建弟表示,要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工作。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为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经营计划的情况,方便投资者看懂、看清、看透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应以提升上市公司透明度为目标,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信息披露监管规则体系。
“今年投资者保护工作首先要紧抓信息披露。信息的传递对资本市场价格波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多数违法乱象都与信息披露相关,应加强对信息披露不及时、回复询问函不及时公司的监管,必要时需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不断健全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持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债券和期货市场法治供给,优化行业机构监管制度体系,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联储证券财富管理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该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畅通投资者民事救济和纠纷解决渠道,推动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常态化开展。实施好证券期货行业仲裁试点,探索更加便捷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配合修订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等司法解释,推动证券期货犯罪案件刑事立案追诉标准修改,完善法律责任追究体系。深化投资者服务平台作用,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提升投资者自我保护能力。
中介机构须当好“看门人” 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数量已突破2亿。加强投资者保护,中介机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中介机构当好资本市场的“看门人”,是防范欺诈造假行为的保障,也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基础,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强化投资者保护
要求中介机构归位尽责
全国政协委员、中泰金融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艺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几年来,证监会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延续“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违规信息披露等证券欺诈行为,资本市场生态得到改善,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显著提高。但是仅靠事后惩罚难以对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应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管制度,查缺补漏,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违规信息披露行为。
冯艺东建议,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会计中介机构的独立审计作用,严格执行会计审计方面的相关规定,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当前,部分中介机构执业时风险意识淡薄,往往由于利益驱动、上市公司压力等原因出具不客观的报告,给投资者带来潜在损失风险,因此亟需从前端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规范,事中事后提高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处罚力度。
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介机构违法案件上升,涉案主体覆盖多个领域。
具体看,2021年全年立案调查39起,较上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涉及会计师事务所28起,证券公司4起、资产评估机构3起,律师事务所2起、银行承销商、评级机构各1起,涵盖首次公开发行、年报审计、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精选层转板等业务环节。其中,年报审计仍为案发集中领域,共有16家会计师事务所在20余家公司的年报审计中涉嫌未勤勉尽责,有的一年内6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风险内控失效;有的协助上市公司造假规避强制退市,充当造假帮凶。
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相关监管细则陆续完善出台。去年7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同年9月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进一步要求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职责。
2022年,在全面实行注册制的背景下,中介机构的勤勉尽责是投资者保护的关键。
多措并举
做好投资者保护工作
“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保护投资者权益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和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复杂业务场景和大数据信息环境下应对财务舞弊风险的能力。”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A股上市业务主管合伙人童传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童传江表示,具体来说,会计师事务所在投资者保护方面,需做好以下三方面:
首先,培育诚信文化和质量文化。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紧抓质量提升主线,守住诚信操守底线,筑牢法律法规红线”是根本要求。
其次,持续优化和完善事务所一体化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制定和实施以审计质量提升为首要目标的审计业务转型计划,从改变审计运营模式着手,将审计质量作为晋升合伙人的首要条件和考核合伙人的唯一标准;坚持审计质量“一票否决”制,从根本上消除合伙人由于追求更高的服务收入等业绩压力而在审计质量上作出妥协的动机和可能性。
最后,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与人才培养投入。注重对行业专精、估值等各领域专家人才的投入,为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投入资源。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律师朱奕奕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就投资者保护而言,律所作为中介机构,应当勤勉尽责,监督上市公司依法合规履行信披义务,降低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价值判断保驾护航,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和总体健康发展。如果发生相关纠纷,律所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助力投资者理性维权,保护好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