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02:39:02
免费手机电视在线看最火影视 https://www.shoujids.org
文/清歌向暖
01
让我们把镜头拉远。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了不让五代变成六代,(当时确实有这种危险)。
彻底消除藩镇的威胁,强化中央集权自然是应有之意。
这时候,重文抑武、强干弱枝的政策,适时地出台了。
我们知道,个人的价值取向会趋向于时代潮流,每个人都是被时代的车轮推着而滚滚向前的。
北宋的官方口径,就是要推翻之前五代的种种谬误,说白了,就是朝廷号召,大家都听赵家的,不要学五代造反了,造反是没有前途滴。
大家一起团结在英明神武的赵官家周围,尊尊亲亲,闷声发大财。
牛人郭熙,就此应运而生。
02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
北宋后期画院体山水画第一人,号称天下第一笔。
早年间,郭熙是一位职业道士,没有正式从师学画,是自学成才。
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宰相富弼推荐郭熙,入朝为官“为御书院艺学”。
一不小心,成了皇家画院扛把子。
宋神宗赵顼就是郭熙的天字第一号粉丝。
当时宫中藏有许多他的作品,三省及翰林学士院的墙上都是郭熙所画。
《石林燕语》:“官制行、内两省诸厅照壁,自仆射而下,皆郭熙画树石。”
但郭熙发现自己根本不想做这种官,所以就总是求皇帝放他回家,自娱自乐画画就挺好。
但神宗皇帝哪会轻易放走。
而且他越想逃,神宗就越爱他,给他一路升官,一直升到“翰林待诏直长”,相当于北宋皇家画院院长。
这是当时画家能做的最大的官了。
03
那为什么神宗这么喜欢郭熙呢?
郭熙在当今有两件符号性的东西:
一是《早春图》
郭熙早春图
二是《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是他儿子郭思整理的,算得上是郭熙语录了。
这是一本划时代,集大成的山水画理论著作。
第一次提出山水画中的“境界”之说,“三大”原则,“三远”、“四可”等一系列重要的山水画美学命题。
所谓“三大”就是: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
山不数十里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百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大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这是画面中各景色安排的层次大小,不能喧宾夺主,破坏空间感。
“三远”就是三种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方法。
一、平远法:左右拉长的视线,去画出平铺的山。
如,郭熙自己的《树色平远图》
二、高远法:上下抬头的视线看山、画出耸立的高山。
如,范宽的《溪山行旅》
三、深远法:用纵深的视线,表现山的前后、里外的层次画法。
如,巨然的《秋山问道》
04
《林泉高致》书里面还说,画家去画山水,要画出山的“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意思是说画家要去大山里观察、写生,画出远、近、早、晚、风、雨、明、暗时候各种风景的差别。
这个比西方印象派画家们把画架搬出去写生,研究大自然光的变化早了900多年。
900年后法国的莫奈,就专门研究了一座教堂不同时间段光色的变化,很快用油画笔记录下来。
书里说:“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妆,冬山惨澹如睡”。
则是把山拟人化,用理解美女的方法去理解山水,追求画的气质和韵味。
这种人文的方法跟西方印象派的科学研究大不一样,也正是中国画讲神韵可贵的地方。
05
从五代到元朝,在表现山水的空间深度上,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五代到北宋初期,此时山水画的每一层次所表现的景物,本身并没有空间的深度。
这个大家可以看五代十国时期,董源和荆浩的山水画:
董源董北苑溪山行旅图
编荆浩雪景山水图
第二阶段,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时期,山水景物已经可以在空间表现上连续而统一。
但是这些层次之间却不是真正相连的,而是在由远及近的过渡的过程中,大家都喜欢用云雾来表达,使得画面在层次上,显得具有空间统一的视觉效果。
比如郭熙自己的《早春图》就使用云雾来过渡画的层次。
第三阶段,就是元代以后了,山水、花鸟、人物,各景物在画面的空间上已经被联成了一个整体。
郭熙画的岩石有流动感,细密流利、舒卷如云的线条,由于其运笔的轨迹圆转如夏日上升的卷云,因此名为“卷云皴”。
郭熙树色平远图局部
但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最下功夫的,并不是绘画理论,而是对传统的理解,对道统的解释,以及对封建礼教的维护。
06
《山水训》里说:
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
藤罗草木为振掣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
无凭陵愁挫之态也。
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又如:
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
林石先理会大松,名为宗老。宗老意定,方作以次,杂窠、小卉、女萝、碎石,以其一山表之于此,故曰宗老,如君子小人也。
这两段话虽然说的是山水画的布局,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看见的都是封建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观和各种君子小人的道德观说教。
明说的话,但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维护是潜移默化的。
所以我们就看出来了,虽然宋神宗是徽宗赵佶的爸爸,但是赵佶的艺术细胞却不是胎里带的。
他喜欢郭熙是有目的的。
07
宋神宗一即位,便拉着王安石等忙于变法。
郭熙得到神宗的爱幸,肯定也是新党的一员,变法自然要触动不少朝廷原有大佬的利益。
这时候新皇帝发起的集权运动和儒家宣扬的三纲五常便可以派上用场。
宋神宗未必真的对郭熙的画喜欢到非常,也未必能真正的进行美学的欣赏,专业的艺术评判。
但是郭熙画里的伦理纲常在现实中的折射正是神宗需要的。
我看不看得懂不重要,关键你们学懂了没?
宋哲宗坐像
而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1077年),向太后启用旧党,立刻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起用旧臣,连宫中墙上所有的画都改换为古画了。
又过了十五年,哲宗驾崩,哲宗他弟,就是那个著名的宋徽宗,上台了。
徽宗又挺喜欢郭熙的,又想找郭熙回来做官。
(这三任皇帝真不像亲生的)
但这时候郭熙已经去世了,徽宗就让郭熙的儿子郭思,当了大官。
PS:当时,大臣邓绾看见背工用郭熙的山水画擦桌子,感到非常可惜,问画是从哪儿来的?不知道。
又问宫里的太监,才知道这是宫里不要的处理品。
邓绾说,若只得此退画足矣。
第二天,宋哲宗把画全赐给邓绾,并且用车把画拉到邓绾家。
就这样,邓家把宋哲宗当成破烂的宝贝全给收藏了。
邓绾的曾孙叫邓椿,邓椿写了本书叫《画继》,成为了宋代继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之后的最重要的绘画通史类著作。
邓家的家传就是从郭熙的旧画开始的。
现在我们也才有幸见到。
老王:你没用的时候,当擦屁股纸人都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