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资讯网

财经时评|金融服务好新市民应从全方位切入

2022-03-17 11:11:50

北京剧本杀 https://www.td010.com

  作者: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

  近日,银保监会、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内容共九大方面二十八条。《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这是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火爆了全国舆论媒体。确实,这是一个可圈可点为民办实事的惠民金融举措,是推进中国社会共同富裕的又一力作。尤其让全国民众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的行事风格,它让普通民众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希望,更对中国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那么,什么是新市民?按照《通知》界定的含义: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目前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其中既蕴藏着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又同时为金融业大有作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只要金融部门做好了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创新了适应新市民需求的金融服务方式,开发出了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不仅能更好地将普惠金融服务落到实处,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也更将会为金融业提供一个巨大的“金融宝藏”,让金融业获取无尽的“收益”。

  然而,服务新市民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社会系统工种,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更面临着许多亟待破解的实际问题。比如新市民由于工作相对不稳定、信用记录较少等,传统金融机构风控模式难以很好识别,还有居住流动性较大等现实困惑。显然,做好3亿新市民金融服务,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一切需要金融机构在现实金融生活中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寻找到一条既能满足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又能防范金融服务风险、确保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由此,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新市民所处的环境看,金融机构服务好新市民可从四方面切入:

  第一,从经营理念转变上切入。服务新市民是一项全新的金融工作,对于银行保险机构来说,都是刚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没有任何现成的成功经验可效仿,一切都需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寻找可以拓展的方式,在总结中推出成熟的金融服务产品。而要做到这一切,最为重要的是需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转变经营理念:

  一是要充分树立金融服务大局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明白服务好3亿新市民的重要作用,要把服务新市民放在重要经营战略地位,也即领会金融监管机构出台《通知》的重大现实意义——是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推进中国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没有新市民崛起就难有城市社会的真正和谐和城市经济的真正发展。由此,从现在开始将金融服务模式调整到为新市民服务的状态中来,想新市民之所想,急新市民之所急。

  二是充分预见到搞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金融业发展的作用,3亿新市民是一个巨大的金融需求,蕴藏着巨大的金融商机,可以说是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发展新的“蓝海市场”,谁先进入谁先占有这个市场,谁就有机会胜出一筹,在当前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拓展新市民服务无疑是金融业最好的一条新生之路。

  三是要充分克服各种畏难情绪。服务新市民,由于新市民存在的信用记录缺失、工作不稳定、生活地不固定等因素,给金融服务工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既加大了金融服务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金融服务工作的风险。对此,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根据新市民存在的一些特点和难点,不断调整自身的金融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使金融服务工作能跟上新市民发展的需要,为金融服务新市民开拓出可发展、可持续之路。

  第二,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上切入。搞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全方位的,涉及到的行业或领域也是相当广泛的,既需要为新市民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也需要聚焦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更需深入挖掘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存在的机会。由此,除了经营理念和思想观念转换到为新市民服务轨道上来之外,更需要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服务产品的配套跟进:

  一是在金融服务方式上有所创新,消除因循守旧金融服务模式。重点体现出服务方式差异性和多样化特点,使新市民从事的所有行业、所有领域都不会存在金融服务的障碍,确保金融服务能够畅通到新市民的所有领域,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快捷化、实现金融服务的高效化。具体说,银行保险机构可从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平台资金管理、新市民生活消费分期贷款、就业培训或者教育贷款等方面去切入服务;金融科技公司则要多和政府部门合作,挖掘新市民数据,建立新市民模型以及配套风险评估的机制,帮助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此外,数字经济平台则可以从App开发、数据平台建设、流量扶持等方面,介入到新市民金融服务场景,要和持牌金融机构形成合力。

  二是在金融服务产品上有所创新,消除过去金融服务产品缺位的现象。就是根据新市民就业创业特点以及切实需求,打造一批创新、高效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产品,力争弥补所有金融需求环节金融产品的不足,使金融服务产品能够覆盖新市民所有的金融服务需求,消除金融服务空白和金融服务盲区,实现金融产品全能服务。具体说,可根据“灵活就业”、临时创业推出“短期贷”、根据创业风险研发出“失败险”和“平安险”,根据创业提供“启动贷”、根据生活现状提供“消费贷”等金融服务产品。

  第三,从日常生活创业上切入。3亿新市民进入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银行保险机构应围绕给新市民生活方便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做好文章、做活文章,谱写出服务好新市民的金融新篇章。对此,银行保险机构以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可开动“机器”,加大全方位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力度:

  一是打开新市民金融服务新局面。各银行金融机构可充分挖掘互联网、政务、公共事业等大数据,为保险、消费金融、小微贷款等,开发出服务新市民的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开发针对性的风控模型,大大增加金融服务的通达性和可及性,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各银行机构深入地开展好合作,对账户、结算、增信、非金融服务能力等充分整合,更好地将金融服务嵌入到新市民生活工作中,让新市民不出门、不到网点、不下载App就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

  二是推出完善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比如全线上、免担保的“好期贷”“信用付”两大消费金融产品体系,让其嵌入到购物、旅游、装修、教育培训等各类消费场景中,力争覆盖全国广泛地区,并推出“贷款冷静期”服务,消除新市民贷款需求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三是充分发挥数字平台作用,与相关服务平台协作开发出适合新市民的消费服务场景,有针对性地支持新市民金融需求。主要是创新消费场景,拓宽新市民金融客户覆盖面;通过金融数科业务,帮助金融机构定制针对新市民中各个细分人群的金融产品;帮助机构提升风险精细化运营能力,从而为更多的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从金融保险保障上切入。新市民要全方位融入城市,既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固定工作或闯出自己的一片事业天地,又需要提供创业失败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健康保险等等,只有具有稳定的创业与全方位的保险服务,才能使新市民在城市能够扎下根来、安下心来。由此,保险机构要向新市民伸出“橄榄枝”,充分发挥更“人性化”的保险功能,开发出更多、更有保障的保险产品,加大新市民养老保险力度,让新市民沐浴着政府的阳光雨露,为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是既支持新市民在常住地就地养老,又引导理财公司研发符合长期养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点的养老理财产品,拓宽新市民养老资金来源。为此,保险机构应针对新市民养老需求和特点,探索开发安全性高、保障性强、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商业银行应研究养老储蓄产品,探索开展养老储蓄业务试点。

  二是为就业提供保障。主要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加强与工伤保险政策相衔接,发展适合新市民职业特点的雇主责任险、意外险等业务,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保险保障水平。聚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风险较为突出的新市民群体,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

  三是提供健康保险,保险机构应加强与医保部门合作,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开发不与户籍挂钩的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险机构应针对新市民群体中短期工、临时工较多的情况,加强保险产品创新,为新市民提供更加灵活的健康保险产品。

(文章来源:红星资本局)

文章来源:红星资本局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齐鲁资讯网版权所有